学校获评民航局2019年度财务报告编报工作先进单位  
  充分发挥“三个敬畏”在民航院校的思想引领作用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厉行节约 从我做起  
   
年份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学校办公室  颜烈真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吃什么?怎么吃?如何吃得更好?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和“食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孕育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从文明发展之初,人类就懂得了土地对于其生存的意义。人们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种得到生长和繁衍,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由此出现了农耕文明。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人均可耕作面积很少,而且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食物的供给从来都是匮乏和紧张的,促使中华民族形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秉性。“一粥一食,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正是这一优良传统的生动阐释。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食物供给的极大丰富,食物浪费现象日益严重,勤俭节约的传统逐渐被淡忘。201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根据2015年城市餐饮人数和人均浪费量推算,中国城市餐饮每年浪费总量约1700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名目繁多的各类聚会、婚宴、丧宴、生日宴等成为了餐饮浪费的“罪魁祸首”。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来袭,多地洪汛频发,国际粮食市场暗流涌动,食物浪费问题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威胁。除此之外,食物浪费对居民健康和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滋生攀比之风、奢靡之气;更为严重的是,食物浪费意味着土地和水等资源的无效投入和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当前社会的这种挥霍式的食物消费及其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刻不容缓。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要求我们敬畏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根据统计,全球现有农业生产使用了70%的淡水资源、33%的土地和30%的能源,排放了20%的温室气体。即使如此,世界上依然有九分之一的人口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营养。为了满足对食物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不断增加农药、化肥、土地等的投入,这些做法在带来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对水和土壤的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危害。此外,食物浪费还带来了大量的餐厨垃圾,滋生有害生物,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可见,餐饮浪费不仅是在浪费资源,也是在危害大自然。我们敬畏自然,必然要杜绝粮食浪费现象。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要求我们尊重劳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农耕饱经艰辛。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古代诗词“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无不表达了农民耕作的劳苦。今天,虽然在一些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但劳动密集这一农业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尤其是我国山区、丘陵地带较多,复杂的地貌限制了农业大型机械化的工作空间,目前许多地区的农业仍然以人力、畜力为主。从水稻的播种、收成到成为我们饭桌上的米饭,每个环节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每个过程都凝聚了农民的心血。在餐饮中浪费粮食,就是对农民辛勤劳动成果的浪费。因此,对于粮食的珍惜,就是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只有尊重劳动,才能让我们体会到粮食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要求我们重拾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无不体现古人对勤俭的推崇。对个人而言,古人们把勤俭节约作为修养身心的必要准则;对社会而言,大至帝王之家,小至平民百姓,都把尚俭节约作为一种美德来提倡和施行。当今社会物质生产资料极为丰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吃饭这一问题上,“不吃最好,只吃最贵”的思想、攀比之风、享乐主义的盛行成为了餐饮浪费的重要推手。为此,我们需要重拾勤俭节约的美德,去除攀比、享乐的心理,做到“量力而行、俭而有度、合理消费”。此外,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充分考虑自身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尽量践行环境负面效应最小化的消费行为。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需要我们做到敬畏自然、尊重劳动、重拾美德。解决目前存在的食物浪费问题,一方面,个人要从敬畏自然、尊重劳动、重拾美德等方面思考节约粮食的深层意义,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践行“光盘行动”;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在校内形成“浪费为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完善校内供餐管理,推进食堂节俭用餐,开展“文明餐桌”行动。

厉行节约 从我做起

飞机维修工程学院  元江英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曾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作者是通过借古讽今的方式将国家的兴亡归因于“人为”,无数事例也进一步证实了勤俭节约和骄奢淫逸确实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权产生致命的影响,前者会稳固政权而后者则有可能颠覆政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深谙此道,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经写进了党政机关的相关条例中,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行动指南,这为切实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努力践行“厉行节约,从我做起”的誓言,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结合自身实际,我想谈谈以下几点想法:

切实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训诫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在抗击疫情中我国成功控制了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力量,这种力量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决心,凝结起了14亿中国人汇聚起来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应对任何艰难险阻的关键所在,这种力量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然而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庞大的人口基数既是我们的优势,但也有可能成为劣势。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四风问题”仍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大摆宴席、铺张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可能有人会说,不用大惊小怪,毕竟这些问题只存在于极少数人身上。但实际上,正是这样的极少数破坏了我们的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告诉我们,凡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从小事抓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水滴石穿、积少成多。上海市政协委员张国恩曾经指出,每年大学生倒掉了可以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粮食,而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食品的总量至少能养活2亿人。我们深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如果每个人不注意勤俭节约,不好的风气就会蔓延到每个家庭,由每个家庭进而蔓延到整个社会,如果社会出了问题,国家的政权就会受到影响。

大力宣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这是白居易的名言诗句,大意告诉我们:豪华奢侈必遭到天谴,厄运必至,狼藉不堪。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我们的生存立足之本,因此我们应当对粮食心存敬畏之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铺张浪费的借口,我们应当时刻牢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中国,约有7亿人每天要以米饭作为主食,稻米的生长离不开水,有种说法是“一粒谷七担水”,这也进一步彰显了米的珍贵、来之不易。一粒米虽小,但它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辛勤和汗水;一粒米虽小,但是这一粒粒米所汇聚起来的力量却给了我们日常所需的补给,成为了我们成长的原动力。如此看来,唯有倍加珍惜这粒米,才能不辜负它为我们的付出。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4亿中国人,每人节约一粒米,我们将省下14亿粒米;每人节约一滴水,我们将省下14亿滴水。因此,如果每个人都能节约一点点,那么,将会为国家积累一大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时刻牢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用实际行动,让光盘行动成为真正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食堂、大型餐馆、公务聚餐、朋友聚餐等场合,都是餐饮浪费的重灾区,在这些地方有超过1/3的食物直接被扔掉了。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从自身做起,反对铺张浪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事在全民,人人有责。光盘行动,不应该只是口号,而应当落实到每个单位、每所学校、每个人身上;光盘行动,不应该只是一个活动,而应成为一个常态化的习惯和行动。必须真正让光盘行动的宗旨——“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落到实处。让我们养成在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各单位应当结合实际,开展光盘打卡、光盘晒图、光盘积分等趣味性举措,取消“大胃王”等类似以鼓励多吃为导向的活动,让光盘行动成为真正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争做“光盘”达人,适当点餐,拒绝攀比,以“光盘”为荣,以“剩餐”为耻;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光盘行动”的推动者,宣传节约精神,制止浪费行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光盘行动”,参与“光盘行动”;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光盘行动”的监督者,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对于伪光盘行动进行专项整治和通报,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厉行节约,应当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滴水、一粒米做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汇聚起14亿人所形成的磅礴力量,赢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行动的全面胜利。